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,按照市委“1441”工作思路,结合市政府“加力实施金融赋能,增强金融支撑力”工作要求,以科技金融探索新路径,创新金融服务实体举措,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,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。近年来,潍坊市财政金融综合服务平台(以下简称“平台”)积极构建“信用赋能+金融服务+场景引领”经济全周期服务体系,以企业融资需求为导向,以提高融资可获得性为核心,推进特色金融生态链条建设,推动我市营商环境再提升、再优化,奋力谱写现代化高品质潍坊新篇章。
数据共享,破解信息壁垒增价值
释放政务数据价值,构建数字金融生态。优化营商环境是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、提振市场信心和内需潜能迸发的客观要求。政银企信息不对称,融资难题问题突出,制约企业发展动力,平台积极探索“数据共享”新模式,以数字金融创新催生企业发展新动能。在全省率先引用政务数据资源,改变传统政银企信息对接单一性问题,汇集税务、民政等17个部门1444项政务公开信用数据,形成初具规模的“数据中台”模型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助力信用体系建设,根据企业画像建模分析,设计个人版和企业版政务信息聚合报告,科学输出测算结果,全面提升授信审批质效。2022年8月获评山东省地方金融科技平台建设试点单位。
扩大数据接入范围,研究高频数据应用。围绕涉企服务探索助企纾困举措,持续接入295项国家级、36项省级和第三方商业数据,增加信用数据维度,识别信贷预警信号,加强贷后风险管理,实现数据实时化、准确化与全面化,为金融机构授信、放贷和担保决策提供精准支持。
银行扎堆,拓宽融资渠道降成本
坚定为企服务理念,提振市场经济信心。平台运用金融科技搭建银企对接线上业务应用场景,搭好银企对话平台,高效撮合融资对接。全市47家银行机构全部入驻,聚合发布250款金融产品,根据产品属性收集整理,完成《潍坊市财政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金融产品汇编》,扫码即可了解产品详情。联合银行机构研发推出“惠营贷”等线上产品,可实现7×24小时线上申请,从申请到放款最快1分钟即可到账,提高小微主体融资便捷性,满足用户在线对接不同银行不同产品融资需求,累计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268亿元。
蓄力打造金融专区,释放云服务商效能。探索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,扩大金融机构接入范围,提供全流程“一站式”服务,打造惠企利民“金融服务超市”。引入保险、证券、基金、供应链等17家金融机构入驻,实现金融全链条闭环式服务,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,切实惠及更多小微企业,为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添砖加瓦。
创新机构管理体系,加快融资对接质效。积极构建银行机构在线获客、业务流程审批、资源配置、线上风控等数字化管理体系,优化业务操作流程,提高融资对接效率。实现在线获取批量客户,改善金融机构“引流难、交易难、裂变难”等问题。根据用户信用信息,智能匹配信贷产品,获得最优融资渠道,用户申请审批共流转22650次。
担保赋能,享受政策红利引活水
线上担保穿针引线,企业融资量体裁衣。平台设立担保专区,围绕“智前台、慧中台、强后台”三个层次架构,从“人员、流程、业务、数据、接口、产品”六个维度立体化创新,发挥“担保+数据”、“担保+转贷”、“担保+保险”等“担保+”服务,联动金融机构增资扩容。企业通过线上合同签约,即享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优惠,累计上架“潍担总对总”等25款产品,完成区域内9家政策性担保机构入驻,强化银担互联机制,形成“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办理子平台”。
引入应急转贷业务,缓解资金周转压力。应急转贷机构可私密发布资金排期信息,用款单位经有关单位确认后“私密抢单式”申请转贷资金,在线加入担保方,系统在线撮合、实时统计。与银行机构数据对接,企业通过平台在线申请办理应急转贷业务,实现企业申请、转贷申请、银行放款、转贷回款线上虚拟账户的闭环操作,消除应急转贷业务理论风险。
宣传覆盖,融合媒体矩阵再破圈
加强单位联动合力,推动银企对接成效。践行金融责任,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,联合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、市发改委、各街道办等单位举办银企对接会和线下推广活动共150次,线下资源和线上办理深度融合,打通为企服务“快车道”,让企业“足不出户”即可完成融资对接。建立常态化政策互通机制,通过短信链接智能匹配政策需求,提高政策传导效率。
打造立体宣传矩阵,汇聚强大宣传合力。通过平台网站、微信公众号、今日头条等宣传端口发布2400篇内容,利用抖音和微信视频号开展“‘融’在财金,‘资’在平台”等主题活动50场。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6万户,有效缓解全市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和个人融资难、贵、繁问题。山东电视台、山东广播电视台、潍坊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平台成果,潍坊市委书记刘运同志对平台工作专门作出批示肯定。
下一步,平台将持续践行普惠金融,助力实体经济发展。立足科技金融优势,结合中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和成长需求,探索专业化、特色化、差异化普惠服务新模式,打好综合金融服务“组合拳”,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。